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不同時代的環境具有不同的特徵,不同時代的人也具有不同的心理。 自20世紀末互聯網開始在我國發展、普及,人們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個體心理與群體心理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誠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1](P92)研究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及其對心理的影響對於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及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師生關係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當前,網絡已經成為一種“時代話語”融入我們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方式,並深刻地挑戰和衝擊著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 [2]可以說,網絡時代的來臨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而作為兼具學科性與意識形態性雙重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3] (P4)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新興學科,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特殊使命。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則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網絡走進人們的生活,高校的網絡技術進一步發展、網絡使用也更為廣泛,通過網絡進行的關於大學生學術學習、生活娛樂等活動也大大增加。 網絡無形之中瓦解這個聚集高級知識分子的“象牙塔”的保護屏障與交流溝壑,使得猶如洪流般的形形色色的信息進入高校師生的視野,同時也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與過去相比,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具備開放性、跨文化性、虛擬性、隱蔽性、快捷性與及時性等許多其他信息傳播手段無法超越的特質。 而網絡的這些特質使其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和生機,另一方面它也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學習與思想行為。 因而,對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審視與研究,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命題,也是一項肩負時代使命的命題。

  二、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同其它社會活動一樣,都是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又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環境,不僅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順利開展,而且還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成效。 [4]網絡的出現和網絡時代的來臨,在各個方面影響與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的宏觀環境。 而研究這些宏觀環境的變遷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是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將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重大影響。”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節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 網絡打破了高校傳統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師生交流互動模式等,取而代之的是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的網絡模式。

  在網絡上,人們可以從事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如資產拍賣、轉讓、企業兼併、企業租賃等,這些經濟活動無疑會增加人們的就業機會,同時會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 [5]而在高校內,網絡對於經濟環境的改變則主要體現在在技術的豐富與經濟觀念的改變。 大學生在通過網絡參與經濟活動(如網上購物、網絡競拍)的過程中需要相應地培養其自主意識、競爭意識、誠信意識、平等意識以及較高的網絡道德。 這在客觀上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動力。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的難題。 在網絡化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許多矛盾和錯綜複雜的問題。 我國網絡建設還不盡完善,存在著諸多藉助網絡蔓延、發展的負面影響,如:網絡犯罪、網絡誠信缺失、網絡欺詐等網絡道德。 這些會在心理、心態、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對大學生產生重大影響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經濟環境更為複雜。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網絡時代帶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經濟環境的變化。

  2、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環境

  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屬性,因而關注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環境的變化對於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高校校園已經成為了網絡政治輿論的集散地與發源地。 可以說網絡在高校的興起使得知識分子能夠以“網民”的身份表達作為“公民”的政治訴求,而正是這種“網民”與“公民”雙重身份的統一形成了當代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 作為一直新興的政治監督力量,網絡輿論監督為推動政治民主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正是在參與網絡政治活動的過程中,大學生對於民主自由的渴望、對於是非善惡的判斷被逐步培養起來。

  既然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就必須看到其有害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一面。 如今的互聯網上,英文內容約為95%,法文佔3%,其他語系佔2%,中文估計只佔千分之幾,而且這有限的中文信息還並非都是中國大陸製造。 [6]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我國政治、文化信息在網絡時代的無力,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時代面臨的壓力與挑戰。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極其看重網絡的政治作用,要求相關部門在互聯網上宣揚美國的準則、制度、價值觀、經濟、文化、政治模式等。 諸如此類借助網絡形式的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如不正確處置,無疑會影響廣大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信心,無疑會動搖我們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7]

  3、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環境

  網絡有著其特殊的文化,它是一種脫胎於傳統文化並藉助網絡科技進一步蛻變的文化。 在信息氾濫的今天,網絡文化依附於不同的信息在網絡上、在人與人之間迅速傳播,並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地變化。 可以說:“網絡不僅作為一種技術力量改變著人類社會,而且作為一種文化力量影響著人類社會”。 [8]所以,審視網絡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的影響,有助於發揮健康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防範不健康網絡文化的消極作用。

  文化多元性是當今社會的明顯特徵,而網絡對於文化多元化可謂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多元的文化環境對於培養大學生兼容並包、求同存異的健康文化心理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樣,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正如前文所說,網絡文化也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 不良網絡文化同樣能藉助網絡渠道迅速傳播、蔓延。 據統計,網上的無益信息佔50%以上[9],淫穢、色情、暴力、迷信等醜惡內容氾濫,若不加重視,這些無益信息將造成大學生諸如是非觀模糊、社會責任感弱化等身心方面的侵害。

  三、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

  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的心理往往具有不同時代的特徵,我們稱之為“時代心理”。 進入21世紀以後的時代已經並且還將對人的心理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中網絡時代無疑是影響最大的之一。

  1、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經過專門訓練,能有目的和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由政治輔導員、班主任及部分教師構成,他們的心理對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是否順利、成效是否顯著起著重要的作用。

  網絡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會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宏觀環境改變的影響,如何適應這種改變?總的來說就是要繼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厚的理論功底與使命感、責任感,並在此基礎上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首先,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實現從封閉到開放的心理轉變。 伴隨著網絡的普及,開放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徵之一。 這種開放性既體現為信息的開放,也體現為大學生(教育對象)心理的開放。 因此,只有教育者自身能夠以開放的心態正視網絡,以理解的心態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才能以平等的地位與大學生進行溝通並開展教育。

  其次,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實現從單一到全面的心理轉變。 網絡包羅萬象,其影響同樣也是各個方面的。 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會遇到更多新的問題、嘗試更多新的方法,比如BBS論壇、QQ聊天工具等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陣地。 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傳統的基礎上註重對於網絡時代新的機遇與挑戰的思考與研究,要全方位地把握網絡與大學生的關係,及早發現並解決問題。

  最後,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心理轉變。 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走出過去被動地依附於黨的政策、路線與方針,局限於文本與教條的被動角色,走向具有積極性、前瞻性的主動角色。 理論與現實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前瞻意識,針對社會和人的發展提前運籌,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去觀察問題,預測時代發展的趨勢,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研究學生的思想觀點和立場的發展趨勢要廣泛了解當今科技的發展趨勢,以便能找到新的理念和方法。 [10]

  2、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心理

  一般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即指高校學生。 同所有網絡時代的人一樣,大學生與網絡的頻繁接觸必然會使其心理產生一定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來說又有何影響?

  首先,網絡影響了大學生的政治心理。 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說到:“互聯網己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 網絡輿論具有匿名性、時效性、廣泛性等特性,並逐漸成為民眾政治參與的主要途徑之一。 大學生由於兼備知識性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常常使用網絡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 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培養大學生關心國家、民生的現代公民心理,但同時也有可能被不法勢力利用,產生比較壞的影響。 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注意到網絡帶給大學生的既有政治參與的新途徑同時也有誤導其政治心理的新問題。

  其次,網絡影響了大學生的消費心理。 以網上購物的興起為代表的網絡消費的繁榮折射在大學生身上,一方面表現為購物的便捷化、高效化,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諸如非理性消費、網上詐騙等不良現象。 據調查顯示,目前網絡商家有誠信度與信譽度的缺失、安全性不確定,風險大、質量無保證、機制不健全;宣傳不到位;權益無法保障、售後無法保障或達不到要求的共佔95%。 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特殊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視網絡對於本來就缺乏消費教育的大學生新的不良影響,並通過教育引導其理性消費,提高風險感知度。

  最後,網絡影響了大學生的文化心理。 與傳統文化保守性相比,網絡文化顯得更為開放、自由,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如網絡語言、網絡暴力等有悖於健康文化心理的現象。 近來引起人們討論的“網絡人肉搜索”就是網絡文化的一個引申現象,它在滿足人們好奇心、對違法違紀現象進行監督的同時也常常會給當事人或者無辜者帶來困擾與痛苦。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通過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倫理教育,促使大學生自覺樹立起網絡自律意識,遵守網絡道德,不斷鞏固網上社會主義思想陣地。

  網絡時代,“網絡”一直是人們爭論與研究的熱點問題。 正視網絡帶來的時代環境與心理的變化,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時代適應能力和引導能力的一塊磨刀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